据史料记载,晋《湘中记》云:“晋惠帝永兴二年(305年)生此洲。”据此推算,湘江流经长沙一段,因泥沙淤积而形成洲渚的历史,已逾1700年。但从自然演变过程来看,湘江中形成一座江心岛,是为“橘洲”,这个时间至少有一万年了。
直到唐宋时,橘子洲还是一串不相连接的沙土之洲,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洲,上洲叫牛头洲,中洲为橘子洲,即水陆洲,下洲称傅家洲。明朝时期,崇祯《长沙府志》载有神秘的“三洲连,出状元”的谶语。清代的橘子洲还是“望之若带,实不相连”,分上、中、下三洲,上洲牛头洲,中州水陆洲,下洲傅家洲。到了民国年间,上、中洲已经相连。至于橘子洲名称的由来,南朝诗人鲍照(约415-466年)就留下了“橘洲湘水侧,菲陋人莫传。逢君金华宴,得在玉几前”的诗句。到了1600多年前的唐代,长沙人便开垦橘洲沃土,所产南橘远销江汉等地,故又称橘子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