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五件“镇馆之宝”,来体验濮阳历史的厚重与久远。
1.绿釉庖厨陶男俑(2件)
东汉(公元25—220年)
左高25厘米,右高26.2厘米
1999年11月濮阳市南乐县宋耿洛汉墓出土
泥质红陶胎,模制成型。二男俑为跽坐状。头戴软帽,面露微笑,身穿立领斜襟右袵衫,挽袖至上臂。膝前置小案,左手扶案,右手执刀。通身施绿色釉。
2.“大泉五十”铜钱范面范
王莽新朝(公元9—23年)
通长40.5厘米,宽17.3厘米
该器物系青铜锻造,整体呈铲形,范内面居中有一道纵向浇铸槽,浇铸口开在顶端。浇铸槽两侧各有九个支槽,每一支槽上有两枚钱范,共三十六枚,大小形制相同。钱范为圆形方孔,钱文为篆书“大泉五十”四字。钱范下端中部有一海棠形豁口,背面正中有两个桥形把手。
新莽时期是秦汉铸币工艺的集大成时期,“大泉五十”铸行时间虽然仅有13年,但它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、铸量最大的货币。这件钱范实物的发现,为我们研究新莽钱币的版式、鉴别“大泉五十”的真伪,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样模,也是研究新莽钱币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。
3.绿釉高足杯
北齐武平七年(公元576年)
高7.8厘米,口径7.4厘米,底径5厘米
2005年4月濮阳县柳屯镇这河寨李亨墓出土
灰白胎,轮制成型。敞口,深弧腹,高足,底面外翻,足心内凹。外腹上下分别饰以两组弦纹,腹中部贴塑五组,圆形或椭圆形,模印立人正背面和骑马纹饰。器内外施满釉,釉色不同,器内青黄,器外青绿。内底留有三个支钉痕。
4.青釉覆莲四系罐
北齐武平七年(公元576年)
高24.3厘米,口径11.9厘米,底径11.5厘米
2005年4月濮阳县柳屯镇这河寨李亨墓出土
白胎,坚硬致密,手、轮制成型。直口,短颈,弧腹,圈足。肩附四系并饰以两组弦纹。上腹饰覆莲纹一周,莲瓣尖外凸。器表施青釉至腹中部,有积釉和流釉现象。
5.绞胎枕
唐(公元618—907年)
高6.1厘米,长12.1厘米,宽18.2厘米
濮阳市溶剂厂出土
胎土为白、褐两色相绞,坚硬致密,分体模制成型。枕平面圆角整体呈长方形,正面有一圆孔,枕面及侧面呈团花纹,通体施黄釉,底部未施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