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昌倚靠长江黄金水道之便,自隋唐以来,成为川鄂间粮运、川盐济楚、解送贡赋、南北转运的水陆中枢码头。江面上,日有千人扶手(摇橹),夜有万盏明灯(桅灯),成群结队的纤夫、挑夫肩挑背扛,“嘿咗嘿咗”的号子喊的铿锵。 开埠后,迅速开启的现代航运业激发了码头文化的发展,那时的九码头,峡江文化、码头文化和纤夫文化融合,沿江街巷码头、打鼓说书、小曲评弹、马戏杂耍,热闹非凡……
解放后,宜昌码头空前发展,“左手搬来上海市,右手送走重庆城”,九码头的繁荣到达鼎盛时期。乘船出行成为川江最主流的出行方式,大部分的货物从九码头进入宜昌的市场或流向四面八方。九码头商贾云集,热闹非凡,成为闻名遐迩的宜昌“小香港”。
时光流转,随着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工程的兴建,在宜昌现代化大城格局不断显现的今天,九码头成为了一个历史韵味厚重的老地名。 如今的九码头,有了崭新的名字 :三峡游客中心,有了时尚现代的崭新模样。始终不变的是不择细流、容纳四方的江海胸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