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蜀相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全诗情感深沉,意境深邃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以下是对《蜀相》的全篇赏析: 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 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 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 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首联“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”,以问答的形式,写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。诗人来到成都城外的武侯祠,只见柏树成林,郁郁葱葱,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。
颔联“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”,描写了武侯祠内的景色。碧草映阶,黄鹂隔叶,本是春意盎然的景象,但诗人却用“自”和“空”两个字,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敬仰之情。碧草和黄鹂虽然美丽,但无人欣赏,只有诗人自己在这里黯然神伤。
颈联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”,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概括。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和刘禅,为了实现“兴复汉室”的目标,他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“三顾频烦天下计”,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,请诸葛亮出山,为他制定了统一天下的大计。“两朝开济老臣心”,指的是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和刘禅,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尾联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和评价。诸葛亮为了实现“兴复汉室”的目标,出师北伐,但却未能成功,最终病逝于五丈原。诗人对诸葛亮的一生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和同情,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。
总之,《蜀相》是一首情感深沉、意境深邃的诗歌,通过对诸葛亮一生的回顾和评价,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,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