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朔
春秋时期晋国的新上军将。
前610年,巩朔代表晋国与郑国讲和,赵穿、公婿池为人质。前597年,邲之战,荀林父中军将,先縠中军佐;士会上军将,郤克上军佐;赵朔下军将,栾书下军佐。赵括、赵婴齐为中军大夫;巩朔、韩穿为上军大夫;荀首、赵同为下军大夫。韩厥为司马。晋军溃败的时候,士会派巩朔、韩穿帅七对伏兵埋伏在敖山前,所以上军不败。前589年,鞍之战,齐国败于晋国,晋景公派巩朔到周都洛邑献俘,周定王不见,派单襄公解释:击败戎狄献俘,晋国击败齐国,齐国是周朝、晋国的姻亲,报告即可,不必献俘。前588年,晋景公任命巩朔为新上军将。
巩庭芝
(公元1099~1163年),字德秀,号山堂;浙江武义人。著名宋朝大臣、学者、教育家。
南宋建炎间,避金寇之难,从高宗南渡,从山东须城迁武义泉溪,曲湖之滨,护国寺西。
巩庭芝少时,受业于名儒,左谏议大夫刘安世。迁武义后,勤于讲道。求学者纷至沓来,岁数百人。后吕祖谦、朱熹、黄斡、陈亮、叶适先后来此讲学。武义从此文风兴盛,文人学士辈出。
宋绍兴八年(公元1138年),巩庭芝继三世擢进士,官左承议郎,服五品。历任监南岳庙,严州建德县尉,太平州录事参军。时寇盗揭帜相会,聚肆劫掠,远近扰惧,乃设奇用伏兵,埋数十里,乘所不料,擒其魁首斩之,遂众骇散。
宋绍兴二十八年(公元1158年),卸任太平州录事参军,与长子湘在信州论文作诗。争道耳目,议论国事。晚年由诸暨知县提任左承议郎,太中大夫,主管台州崇道观。政务与讲学之余,专事著作。因病便医学还武义,未及一月竟卒。葬太平乡福圣院西山(今熟溪街道,周宅村福圣寺)。
著有《山堂类稿》六十卷;皆诗赋、书疏序赞、表启论记之作,又有《易图春秋》、《耳目志》、《群经说林》,又合一百四十余卷,著作之富,被陆游誉为“经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。
巩湘
(公元1119~1191年),字采若,号曲湖,巩庭芝长子;浙江武义人。著名宋朝大臣。
得父母启蒙,天资颖悟,孩提时即能日记数千言,年十五即赋声课试中举,二十三岁进士擢第,初任永康县尉,掌管军事与治安,一县秩序井然。
后任临安府录事参军,审现狱案公正及时。狱岁无滞囚。后改宣散郎任信州州学教授,讲论经艺,慕名者自远负笈而至,求学者逾千五百人。添差通州抚州,治左十一郡,岁事大饥,监司合奏,乞委公赈江西十五郡,劝谕放粮,赖以接熟无饥,各郡奏其功劳第一。此后历任临安府推官,升司封员外郎兼司勋,吏部郎中,兼详定一司勅令所删定官,进书转朝奉大夫,迁军器监,乞补外之湖州。
二年后为明州长史直敷文阁;过半年任浙东提点刑狱公事,后任广东经略按抚使。
官至龙图阁大学士,在职近四十年。提带亳州明道宫,须城开国男,食邑三百户,赐紫金鱼袋皇恩封中奉大夫。
宋绍熙二年(公元1191年)农历12月终于曲湖巩宅,终年七十三岁,著有《乾道刍议》三十篇。
有子三人:巩文林,知临安观察推官。巩岘,修职部郎,任抚州金溪主簿。巩峤,奏补文林郎。父卒,侍母数年,卜居曲湖,守贫承志。
巩丰
(公元1148~1217年),字仲至,号栗斋,巩庭芝之孙;浙江武义人。著名南宋诗人。
父巩法,赴京会试得病而逝,时丰三岁。母杨氏,通晓孝经毛诗论语,守节教子。
巩丰稍长,从吕祖谦学,又拜朱熹为师,敏而早成。
南宗淳熙八年(公元1181年),以太学生参加对策中进士。出任汉阳教授,福州帅司公事幕,讲授义理之学,影响远近。
后调任临安知县,江东提刑,政事从简,刑罚从宽,人皆赞扬。陆游荐称:“巩丰文识超卓,文辞宏赡,可备文字之职。”年近花甲,始提任左藏库奉祀,掌贮藏金银钱币之事。丰勤于作文,尤善为诗。筑水帘亭于金柱山(遗址在泉溪镇茶亭)邀请师友朱熹、吕祖谦、陈亮等观瀑,作词唱和,留有《江南序·游水帘亭》、《归途咏》等佳作。
朱熹晚年病休,巩丰常去信慰问,求教,得复信八千余言,多谈诗词之作。其文无怪诞华巧,而以理屈人,片词半牍皆清朗,深言好趣,尤工为诗多至三千余首。
陆游赞其诗才:“能追无尽景,始见不凡人。”叶适赞曰:“简牍尤妙美,一字不可加。”
巩丰性质易无岸谷,告老还乡后,常载一瓢独行田野过问农事,登高北望,感慨不已。巩丰于宋嘉定十年(公元1217年)卒。叶适为其作墓志铭,明宋濂为其撰传。